古人怎样防雨的?不光有伞还有蓑衣斗笠,雨天其实是一种享受
现代人一到下雨天就头疼,出门要带伞、要穿雨衣,地铁站里到处是湿漉漉的身影。可你知道在没有现代雨具的古代,人们却把雨天过得诗情画意。
现代人一到下雨天就头疼,出门要带伞、要穿雨衣,地铁站里到处是湿漉漉的身影。可你知道在没有现代雨具的古代,人们却把雨天过得诗情画意。
如此一个美丽村庄,在十几年前却还是省级贫困村。“那时候大家都喊我们‘三无村’,村里没有工业项目、没有致富项目、没有集体收入,村民人均年收入才2000元左右。”时任村支部书记刘树海回忆道。
最近央视播了个剧叫《生万物》,讲的是1926年到1946年山东农村的事儿。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不太信,现在拍年代剧的导演大多没吃过苦,总觉得他们拍的穷人都是装模作样。但这部剧一开播我就愣住了,演员演得太真实了,特别是那些穷人过日子的细节,看得人直想掉眼泪。
那会儿谁家要是摆上一台带天线的方匣子,简直跟现在搬回一台智能机器人似的风光。天刚擦黑,邻居们就端着搪瓷缸子、扛着小马扎往有电视的人家里涌,屋里屋外挤得跟罐头似的。我至今记得王大爷家那台 14 寸黑白电视,屏幕上飘着雪花点,可《雄霸天下》里聂风甩头发的镜头一出来
竹子制成的刷把,纯天然环保,如今却难觅其踪。 扇车、哈趴、木耙子、石碾、玉米冲子、蓑衣斗笠、线刨子、饸饹床、打绳机、有线广播、铡草刀、盖帘子、蒋子、绳钩、麦笸、手镰……这些老物件,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。
今天和我爸去地头看了麦子,他说这会儿收麦正赶上芒种节气。今年天旱了两个月,现在最怕下冰雹刮大风,麦子倒伏就麻烦了。要是阴雨连绵麦粒发芽,一亩地能少收好几百斤。村里王叔家去年就因为淋了雨,麦子没法卖只能喂牛。